推广 热搜:

晋中家教-[小学习数学]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日期:2024-03-15     来源:www.dazhixue.com    浏览:468    
文章简介:《[b]平面图形的认识[/b]》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b]平面图形的认识[/b]》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程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离别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一样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的:

  1.借助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达成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进步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进步实践能力,培养革新精神,打造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教学难题:使学生领会“面在体上”。

  教学筹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了解这辆好看的小汽车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大家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悉,虽然没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学生们在日常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征,并考虑到他们现有些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源于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目前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怎么样?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儿找到了这类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离别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如果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定义,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非常大的困难程度。因此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至今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类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方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大家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是否一样?有哪些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仅一个面,这类图形只不过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可以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方法搬的考虑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教师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习的图形只不过一个薄薄的面,像如此的图形,大家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大家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类特点,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点。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地方,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否了,得出,无论如何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地方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备以上特点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了解日常有什么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日常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日常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点。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肯定已经学会了长方形的基本特点。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刚的办法尝试一下,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类特点,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地方,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否正方形,得出无论如何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了解日常有什么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日常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便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注意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类特点,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地方,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否三角形,得出无论如何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了解日常有什么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日常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了解日常有什么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日常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否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大家今天学的圆有哪些不同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可以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察看、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常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常识才能被他们所同意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大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不少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防止训练的枯燥,我使用了这一形式和办法。让学生在训练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训练时也非常感兴趣,就仿佛在喊我们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概要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什么图形?下面大家要和这类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培养学生整理学具的好习惯。
 
标签: 教学资料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